期货中的 “戒定慧”

Author: 小小梦, Created: 2017-04-15 16:57:23, Updated:

期货中的 “戒定慧”

作者:刘大1984

来源:知乎

不知道从何时开始,越来越多的朋友喜欢用佛学的智慧来引导交易,这真的很好,我是2012年左右开始接触正念禅修,感觉受益颇多。不管是对生活,还是对交易。最近在公众号看到有文章在说到戒定慧对交易的启发。我也想对这个课题说两句。

  • 佛理中的 “戒定慧”

    佛陀发现,人生普遍充满痛苦,他就想,人能不能彻底从苦海解脱呢?

    他是个很认真的人啊!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,我们也是人,每个人都有痛苦,但是我们一直在凑合,也许在某些瞬间,我们曾产生过和佛陀类似的疑问,但我们缺乏他那种放下一切、追求真理的魄力:直面问题并追根究底,不找到答案决不罢休。

    我们普遍的想法是:问题总有办法能解决——如果穷,就使劲儿赚钱,钱多了就不苦了;如果丑,就去整容,整漂亮了就不苦了;如果……我们忙着处理一个个具体的问题,按下葫芦浮起瓢,手忙脚乱呀。值得庆幸的是,问题不是我所独有,每个人都有,就算我不会处理,总是可以借鉴别人的方式吧!——我们满足于此,汲汲于此,问问父母,学学邻居,照猫画虎,一辈子就耗过去了。

    佛陀跟我们不同,他爱钻牛角尖。他是思想者,或者说是个哲学家。他采取的是抽象的思维方式,他不想研究如何赚钱,如何美容,如何升官,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并不能带来幸福。他关心的是更深层面的东西:潜藏在所有具体事物中的“苦”,他认识到,只有把这个核心症结给破了才行。在他这里,“灭苦”好似一个科研项目,是要被攻关的。

    如果佛陀现在还活着,他可能像一个大学教授,写一部《最受欢迎的哈佛幸福课》之类的畅销书,吸粉无数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研究的是关乎每个人根本福祉的问题。

  • 苦是什么?怎么来的?能不能被破除?如果能,怎么破除?

    这些问题有意义吗?太有意义了。

    如果说,苦是人生本具的,是生命的基本属性,就好像有了光,就必有亮,那么我们就不用费劲儿了——还奋斗什么呢?极端一点,直接死就行,反正活着也是遭罪。幸运的是,佛陀发现答案是否定的,生命没有那么悲观。

    呃,那太好了。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:该怎么活才能不苦?

    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目标——活出一个不苦的人生。咦?等等,这不就是把“幸福”给反过来说嘛?所以,可以说佛学是大学问,是探索人生终极问题的学问。虽然它诞生在2500年以前,但是一点都不LOW。

    很多人不喜欢佛学,多半是因为不喜欢佛教。这个宗教的传承太多分支,彼此之间还有争端,不过幸亏佛陀本人并没有参与。他在世的时候没有创立任何宗派,甚至反对这种做法。

    老子没创立道教,孔子没创立儒教,奈何他们本事太大了,被人抓住做招牌不放。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。

    我对佛陀有一种亲切感,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到敬爱和钦佩。他认真地思考了我们每个人都在想却想不明白的问题。而且找到了答案。他奉献答案,帮人解惑。这是真正的老师。

    如果不去纠缠佛教各宗派的分歧,单纯看佛学最基本的东西,那就必然是“四圣谛”。即苦集灭道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:第一,了知痛苦的存在,第二,探究痛苦的成因,第三,构建息苦的理论,第四,指出实修的方法。

    最后的“道”谛,对应的是八正道,分别是:

    • 1、正语。不要乱说话,管住嘴。

    • 2、正业。不要乱行动,管住手脚。

    • 3、正命。做正当职业。

    • 4、正精进。时刻不要忘记学习,努力追求进步。

    • 5、正定。要修习禅定。

    • 6、正念。要修习内观。

    • 7、正思维。要采取正确的思维方式。

    • 8、正见。要持有正确的世界观。

  • 佛陀作为一个老师,绝对是合格的,你看人家这课程表的安排,完整而系统。逻辑严谨不?切实可行不?

   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。这八正道,又分别对应戒、定、慧三个部分,称为“三学”。细致划分来说,是:由戒生定,由定生观,由观生慧。就好像分别对应初级、中级、高级课程。

    打个比方,未经修炼的心就好像搅动一盆混着泥沙的水,我们除了混乱什么也得不到。首先要做的是停止搅动,这样泥沙就慢慢地沉降下来,如此便是戒。随着泥沙沉降,水变得静止而清澈,这便是定。静止的、清澈的水面可以映照出景色,这便是生观。从中可以照见自我的面目,照见和合的本质,就是慧。

    佛陀再进一步,把智慧又细分成三个层次,分别是:

    • 1、闻慧。也就是听来的智慧。

    • 2、思慧。通过自己的思考用逻辑推导出来的智慧。

    • 3、修慧。通过自身的实践亲身体会到的智慧。

      很显然,闻慧是不结实的,这属于道听途说;思慧是不成熟的,因为只停留在思维的层面,缺乏真实体验;只有修慧才是真金白银换来的,是从自己的心里生长出来的,是属于自己的东西。

      从慧的三个层面,也可以考察老师的教导水平。作为老师,第一,要讲出正确的知识。也就是带给学生闻慧,这是最基本的。第二,以立论扎实、逻辑严密、生动形象的方式去讲解知识,展示知识的推导过程,带给学生思慧(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悟性良莠不齐,如果老师能带着走一遍,把逻辑捋顺,则可以帮其快捷地打通思路,不用自己琢磨好几年)。

      第三,也是最重要的。一个好老师,不但要扶上马,还要送一程。要引领学生做实修。而且在过程中以身作则,以自己做榜样。令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成功案例,从而信心坚定,恒持不断。

      显然,佛陀在世的时候,确实做到了这三个方面。

      多年前,看过一本德国哲学老师写的《学箭悟禅录》,记述他在日本学习传统弓道的经历。其中过程算得上是曲折。在头一年老师就传授了正确的呼吸和射箭方法,但是他苦练了很多年也没有成功,几度想要放弃,甚至对老师的教导产生了怀疑。但,老师本身牛逼的存在,就是对“法”最好的证明,老师本人就好像“法”的化身。这种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榜样鼓舞着他,因此他坚持了下来,最终品尝到了开悟的滋味。

      读这本书会发现,射箭和学佛是一致的,怪不得叫做“悟禅录”呢。其过程也要经历戒定慧:首先,摒除错误的方式方法,坚持以传统的呼吸、仪轨、姿态去射箭,这就是持戒。

      在持戒的过程中,有怀疑,有困顿,有逆反心理,甚至想要放弃。这些负面冲动一点一点地涌现、积累、最后消失。起初是被压制,慢慢到被消解,其实是获得定力的过程。

      当完美的一箭终于在不经意间射出去时,他自己甚至没有意识到!这是初次对“慧”有了惊鸿一瞥。在随后的日子里,经过有意识地重复修炼和强化,对慧的领悟愈来愈深。反过来,对戒的执行更加自觉自愿,定力和执行力也更好,由此进入良性循环。

  • 交易

    那么,交易与射箭又有何异呢?戒定慧如何在交易中体现呢?

    首先,要戒除掉错误的行为。从趋势交易的角度说,主要是避免陷入四大死穴:重仓、逆势、频繁、不止损。

    戒,是由意志力驱动的,带有强制性,可以形象地比喻为:故意不乱动。有点类似强迫自己绷紧肌肉——当然了,绷紧到极致必然要泄气,这不是治本之法。

    不管怎么说,持戒之后,作死的行为没有了,自我毁灭的非理性冲动也就消退了。心比较容易平静下来,而平静的时候,理性就容易恢复和保持。

    接下来,着重修习两个东西:第一,不该动的时候不想去动,这是定力;第二,该动的时候必须要动,这是执行力。

    定力是一种放松的警惕状态。它是最松弛的,也是最紧绷的。《学箭悟禅录》里花费了大量的篇幅,去描述作者如何攻克这一关。

    老师谆谆教导:手指就好像被积雪压住的竹叶,在最紧张的临界点停住,当那个崩溃的时机来临,雪落下来,叶低下去,就自然地发生了。

    而学生的手臂总是僵住,在紧张和压力中颤抖,箭要么射出太晚,要么就太早,或者在射出的瞬间手臂剧烈震动。老师解释说,这是因为心里想着射箭的缘故——太想把箭射好,所以,射不好。

    其实我们何尝不是这样?

    我们太想把每一个单子做好了。想的太多了,压力太大了,忧虑太重了。

    时机总是不能掌握得理想,要么早了,要么晚了,要么动作变形了。越是费尽心机,跟市场耍心机,反而被市场嘲弄。

    要想达到这种定力,需要付出刻苦的练习,如何练习?就是坚持戒律。不要指望通过“悟”来解决,幻想有一天“大彻大悟”,然后所有的问题就都消失了。要实际去做,用一套规矩来管控自我,就好紧箍咒对付孙悟空一样。

    唐僧驯服孙悟空,也不是靠老念紧箍咒啊!取经后半程上悟空的心悦诚服,不是因为怕,而是因为信赖和爱戴。一开始,心猿意马受不住,不下狠手不行。

    后面量变达到质变。总会有一天,心臣服了,放下了渴望,也放下了压力。不做不该做的事儿。并,时刻准备着,做自己该做的事儿——是的,定力与执行力,是孪生兄弟,当其中一个练成的时候,另一个也就捎带着成功了。

    那种感觉就好像新生儿的母亲,不管自己睡的多熟,只要婴儿嘤咛一声,就能瞬间醒来,精神抖擞地投入战斗。行为果断且带着慈爱,而非抗拒和不满。

    如果沿着这样正确的道路走下去,我相信只要行情配合一定可以亲自赚到钱。这便是实打实的“修慧”啊。学生看到了运作的过程,及运作的结果,从而对“过程—结果”的必然联系深信不疑。此时,回忆起老师的教导,一一与自身的体验对比,更加深刻地印证了运作的原理。

    人此时会生起一种欣慰、骄傲的感觉——用佛学的话说:你已经亲身走完了佛陀当年走过的路。现在,虽然时光差距悬殊,你们仍是同路。厉害了我的哥!


More